信仰寻求理解

(2011年9月25日)

经文:徒8:26-40 启应:诗33

田昊 传道


一.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犹太人有句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与这句话相关的一个故事是:人跑到上帝面前说:我跑不过马、兔子,也没有大象、牛的力气大,不能像鸟儿在天上飞……我一思考,您就会发笑。再说,好多问题我也想不明白。上帝对人说:你的头脑才是世上最宝贵的财富,你要好好利用啊!”现实生活中,无论什么事情一个人离不开动用理性思考的能力。

信仰是什么呢?你将如何回答?信仰涉及五个范畴:1、经验的范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上帝的临在。2、神秘的范畴:难于用语言表述的一方面。3、伦理的范畴:我们的信仰指导我们过一个有道德的实践生活。4、礼仪范畴:不论是集体的崇拜,还是回家的读经祈祷。5、社会范畴:在各类人际关系互动中,我们的信仰在社会群体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可见,信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在作出生命中的重要决定时,不能不运用我们的思辨和理性思考的能力。信仰与理性的问题的核心是——理性在信仰中应该有什么样的地位?两者是怎样的关系?一个有信仰的人是否有很好的理由相信他的信仰是真实的?

信仰与理性的三种关系:

1.理性主义或激进的理性主义:他们认为:信仰体系中的信念必须能证明是真的——所有信念要经过理性检验,理性是检验教义的绝对标准。理性主义提出的是,如果前提是真的,依据可靠的理性推理,得出的结论也是真的。

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前提假设是信念,是不可证明的。这种不可证明性,不仅存在于信仰体系当中,也普遍存在于其他学科体系当中。

比如,我们上学时做的化学实验。这种实验都是照着课本上说的,按照一定的材料比例,结果和课本上是一致的。这种实验的前提是自然的恒定性,不论所处的环境如何,只要按照这个过程,在各自地方的学生、同样的实验,保证了结果是一致的。但这个前提——自然的恒定性是不可证明的。

第二个问题:与我们的信仰经验相冲突、不相符:没有一个基督信仰者是在追求了所有信念都具有确凿的理性证明之后,才成为基督徒的。很多是成为基督徒后,不断思考信仰,利用理性追求理解我们所信的教义、信念。

第三个问题:缺乏普遍的令人信服的证明。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如何证明信仰的问题,普遍存在一切用来支持某种“世界观”的证明。人们的错误印象:如果一个人要想成为基督徒,那么他就要依赖于“纯粹信仰”,但是,如果一个人的世界观是以科学为基础,他就有了确凿的证据吗?事实上,科学并不能够告诉我们一切关于实在是如何形成的。这种无法证明性也存在于以科学为主的世界观上。

2.信仰主义:这是我们所熟悉的。我们的信仰和信念是不需要任何证据就可以接受。信仰体系是不能用理性来评估的。

信仰是我们信心的一跃,是一种委身。这种说法对基督信仰者来说,更接近我们实际的经验。但对那些还没有基督信仰的人来说,应该选择向哪一个信仰委身呢?我们欢迎你用理性来思考,这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态度。但同时,必须理性地认识到:我们的理性是有限的,在认识的时候可能存有偏见。

而每一个基督信仰者也不能说这是信心的一跃就回避责任。就是历代众圣徒都在竭力地运用理性来言说那不可言说的,比如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比如三位一体。不可言说,但我们试图运用理性表达让更多的人去理解。

3.批判的理性主义:尽最大可能运用我们的理性能力,同时承认我们的理性有限,理性并不能决定性地证明我们的全部信仰。这是我们真实面对人的局限性的理性判断。

最近有个报道:一些欧洲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中微子速度超过光速。他们反覆观测到这现象近1.6万次,认为这观测结果站得住脚,才决定将其公开,而目的正是让同行帮助,仔细审视实验是否有漏洞。这一最新发现可能推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即任何物质在真空中的速度无法超过光速。如果这项实验被证实,整个物理学体系将会重建。

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在不断地被发现和推翻,也证明我们理性的有限性。理性不单搜集证据,还要思考一个信仰的世界观是否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是否能使我们理解我们的成功与失败?是否能激励我们朝着我们在思考之后向着最好、最有意义的生活努力?

二.经文背景

这段经文是腓利一次传福音经历。

地点:从耶路撒冷去加萨路上的旷野

人物:腓利和埃塞俄比亚人。

这一位埃提阿伯人是寻求上帝的,他是在去耶路撒敬拜上帝回程的路上遇见了腓利。他不但有公开的礼拜生活,还有个人的研读圣经。他在礼拜回程的路上读圣经,经文是以赛亚书53章7-8。

腓利以一个问题开始了他们之间的交流,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常常需要问自己的——我所念的经文,我明白吗?我所看、所听、所经验的,我理解吗?——这也是今天的主题:信仰寻求理解。

三.尽力追求理解我们的信仰。

1.原因——尽力追求理解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生命的需要。

a.上帝是具有理性的:古希腊的诸神具有人性,充满了人的局限性,会嫉妒纷争杀戮。东方宗教则信奉万物有神、泛神论。面对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人是不可能对其进行理性研究的。就像我们前面举的化学实验的例子,物质世界具有恒定性、稳定性,才有可能进行科学实验研究。这是因为创造这个世界的上帝具有理性,祂按照这个理性创造世界之后,世界就按照既定的规则运转。

b.受造的人的内在需要:按照上帝受造的众人分享了上帝理性的形象,使人具有了理性。一个人有了感性的接触之后,就有了理性的寻求,要认识明白基督信仰。

c.上帝对人的要求:申命记6:5——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主耶稣被人问到最大的诫命,也说了同样的话。一个基督徒对上帝的委身应该是全身心的,不但投入我们的情感,也投入我们的理性。

罗马书12:2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神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另一种翻译,“不要容让周遭的世界把你们挤压成它那样的模样。倒要让上帝重新陶塑你们里面的思想意识,以致你们能够在实践中印证出上帝为你们所定的计划是美好的,是合乎祂一切要求的,并且是叫你们逐步迈向真正成熟的境界的。”保罗呼吁信徒要好好运用头脑。

2.如何追求理解信仰呢?

经文中这位官员有谦卑受教的心,向腓利请教,邀请同坐,虚心求教。

a.个人的研读圣经是不可少的,对基督教信仰书籍的阅读也是不可少的。这些都是上帝给我们的恩典礼物,应该善加使用,帮助我们规范我们对圣经的理解,防止我们按着私意曲解圣经。

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灵性,是基督徒生命丰盛的左右臂,缺一不可。

b.尊重教会传统,在教会传统之内理解:对耶稣基督的信仰由耶稣基督的复活而来,而这一复活并非凭空而来,是出于基督徒群体的生命见证。信仰不仅仅与个人的信念、决定和行动相关。还有一个维度就是教会,基督的身体,不仅包括在座的你我,还包括今日各地各方敬拜上帝的人,还包括已去世的众圣徒。

从马丁路德开始的改教运动,不是要分裂教会,而是要回到使徒时代的教训,重拾教父的传统。当今天,我们强调个人以信心回应上帝恩典,同时应该和对传统的尊重相平衡;接受新的神学观点要对整个教会的判断的尊重相平衡。

近日,有人传扬女基督。整本圣经哪里教导女基督,两千年教会传承下来的信仰哪里提到要我们再等一位女基督?异端就是:部分真理+部分歪理+个人经验+狂热的情感。为此,我们应该掌握全备的真理,不高举个人经验,不滥用情感,回归到圣经,回归到传统的传承中。

四.尽力寻求他人理解我们的信仰

基督信仰者曾四次来中国宣教,其中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在中外交流史上的贡献有目共睹。他们随从中国文化的认识,改穿汉服,称儒生,学习四书五经等。他们没有批判中国文化,没有论断中国文化,而是以一颗真挚谦卑的心学习中国文化,从生活方式、语言、礼仪各个方面了解中国文化,为之后的传教士来华做了铺垫。让福音喜讯在中国文化中降生。

今日,你我就生活在自己的同胞之中,我们不需要跨越文化、语言、礼仪,但我们是否尽力争取了他们的理解,我们所做、所行、所言有没有尽力寻求他们来理解我们的信仰。

“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腓4:8)我们要思考,要行动。

五.结语

信仰寻求理解,我们明白自己所信,持守所信。也要求我们也向他人讲解所信,使他人明白我们所信。

当一个人还没有认识上帝时,对上帝的品格、上帝的旨意等等都不了解时,就声称“信上帝”或“不信上帝”是毫无意义的。曾经有一个人对他的基督徒朋友说,我不信上帝。他的朋友回答说,“告诉我,你不相信的那个上帝是什么样的,因为我有可能也不信祂。”

对已经受洗的基督徒,我们是否常常在信仰生活中懈怠?我们除了参加集体性的查经、崇拜,自己是否研读圣经?“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来6:1)。

信仰寻求理解,出自安瑟伦。他要表达的基本精神就如他自己向上帝所发出的祷告:“主啊!我并不奢想能洞察你的崇高,因为我无法让我的理解力和你的崇高相比拟。但是,我渴望在某种程度上理解你的真理,我的心相信并爱着这真理。”如果我们已经在信仰上有了根基之后,不努力去理解我们所信仰的,那就是一种疏忽懈怠。

(根据录音整理)

 


主日礼拜
  • 晨更礼拜 07:30-08:30
  • 二堂礼拜 09:00-10:00
  • 三堂礼拜 10:30-11:30
  • 晚堂礼拜 19:00-20:00
其他聚会
  • 查经班 每周日 13:30-14:30
  • 祷告会 每周三 08:30-09:30
  • 青年聚会 每周四 19:0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