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8日)
经文:可10:17-22 启应:诗49
田昊 传道
一、引言
今天在分享这段经文之前,我想请大家想想你最熟悉的关于耶稣的一个故事。比如,现在有一个人问你说:“常常听你提到耶稣,他到底做过些什么事呢?”当然,我们信仰的核心事件是耶稣基督并他钉十字架。不过,在耶稣被钉十架之前,他确实做了不少的事情,有教导,有神迹。如果,请你讲一件,不知道你会选择哪件事呢?如果,你现在心里想好了,我想请你仔细想想你所选择的那件事,耶稣所做的或是耶稣所说的。无论是耶稣赶出污鬼,耶稣医治麻风病人,耶稣使瘸腿的行走,耶稣饶恕犯奸淫的女子,耶稣在山上教导众人,耶稣使饥饿的人群吃饱,等等,每一个场景都是以什么情绪结尾呢?可以说大部分是皆大欢喜。来到耶稣面前的人,他们的需要被满足,围观的人群将荣耀归给上帝。当然耶稣在面对法利赛人的挑衅时,是毫不留情的。
我们再来看看,今天,我们一起分享的这段经文的结尾是以什么收场的呢?当这个人听见耶稣的话之后,脸上变了色,忧忧愁愁地走了。在整本新约圣经中,就只记载这个人是忧忧愁愁地离开耶稣的。一个到耶稣面前来的人,最后竟然忧愁地离开了。耶稣不是我们的救主吗?他不是有怜悯有慈爱吗?为什么这个人在一番对话之后会忧愁地走开?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二、什么原因会使一个来到上帝面前有所求的人,失望而归,无功而返呢?
两种情况:
1、上帝不答应我们所求:
因为1、我们虽然诚心诚意但是求的不对,是妄求:雅各书(和合本)4:3 你们求也得不着,是因为你们妄求,要浪费在你们的宴乐中。(现代)4:3 你们求仍然得不到,是因为你们的动机不好;你们所求的不过是要挥霍享乐罢了!我们处于个人享受挥霍的心,上帝不给我们。
因为2、有所求,但是根本不关心结果。也就是说目的不在于寻求答案,而是怀着恶心来到耶稣面前:法利赛人也常常带着问题来,但是他们不会忧愁,因为他们根本不关心答案是什么。他们在盘算计谋,故意刁难,陷害耶稣。心怀二意,根本没有认真听,提问不是为了得到答案。他们自然也不要想从上帝那里得着什么。
这个年轻人显然不是上面我们说的这种情况,他急切地(他跑到耶稣面前),他的态度也是诚恳的(他跪着祈求、聆听),今天我们很少有人像他这般急切而诚恳。那他求的不对吗?他想知道如何才能承受永生,如何得到永生。他求的对,因为这正是耶稣来的目的“约:16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既然他态度端正,态度诚恳,求得也没错,问题出在哪呢?这就是我们要讲到第二种情况:
2、上帝给我们所求,但是我们不愿意按照上帝的方式得着成就:
我们来看今天的经文。
三、经文分析:
这件事在三本福音书中都有记载,通过比较阅读我们对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我们从马太福音(19:20)知道他是年轻人,从路加福音(18:18)知道他是一个官,从马可福音(22)知道他的产业很多。我们对他有一个印象就是这个人应该是一个满足的人。怎么讲呢?从人的生命状态讲,他年纪轻轻,这意味着他还能有许多机会和可能;从职业讲,他是个官,工作有保障,有社会地位;从生活质量讲,他的产业多,他富足,衣食无忧。当记者采访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问他是否幸福时?他回答不知道。这引发了一场关于幸福的讨论。什么是幸福呢?我们常常以为衣食无忧就是幸福了。然而这个年轻人让我们看到物质不能使他满足,他还有所求。他的可贵之处就是,他并不以物质为满足,他对生命有追求,他想得着永生。然而,他所求的永生并不是我们一般意义理解的永生。
(一)、解释永生:
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不乏养生之道。中国古代帝王中不乏热衷寻求长生不老药的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秦始皇。据司马迁记载,从公元前219到210年,秦始皇在四次东巡中始终伴随着一项寻找“长生仙药”的活动。战国时期由于贫穷、疾病和战争等原因,人的平均寿命在30岁左右。秦孝公44岁,秦始皇的父亲庄襄王34岁去世。完成统一的秦始皇已步入那个时代的老年期,巨大的危机感从他心底升起。所以展开了寻找海中仙人和不死之药的一系列活动。
而这一个犹太年轻人所寻求的绝不是我们传统想到的通过炼丹健体等方式要的永远活着。
永生既然不是指长生不老,那是什么意思呢?在基督教的信仰中,永生的观念,是指与上帝同在的生命状态。从字面看是永恒的生命。
当我们提到一个有限的生命体时,一定包含下列三个因素:1)与其他存有交通,即施与和接受。2)内在整合成一个有组织的、富有动力的整体。3)努力达到自我再生,以延续生命。
永恒的理解,时间的无限延展,作直线型的延长。上帝是超越时空的,他宣告自己是自有永有的,永恒是上帝属性:圆满、绝对地、无限的存在。
所以,永生有两重意义:1)首先,严格地说,永生就是上帝的生命,他是一切生命之源,他创造一切生命活物。2)其次,是人类所分享的上帝的生命,首先是藉恩典在现世享有,然后,在末日的完全,永远的与上帝同在的生命状态。
在保罗书信中,永生是蒙恩典参与基督耶稣的生命(“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基督是我们的生命,他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他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3:3-4。
启示录中的形象来描写永生:生命树的果实(启二7),戴上生命的冠冕(启二10),来到生命水的泉源(启7:17),与上帝亲密地结合(“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启21:3)。
永生就是与上帝同在,而这种同在是因着耶稣基督的牺牲救赎实现的。约翰福音17:3“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这就是永生。”“认识”生命与上帝紧紧连接在一起。这也是今天在这段经文中,耶稣向这个年轻人发出的邀请——跟从我,这是上帝的方式。
(二)、上帝的方式
这与年轻人所预想的方式不同,他想享受与上帝同在,但是他提出是我要做什么,而且他确实做的不错,他从小就遵守律法。
1、在《旧约》时代,以色列人靠遵行律法来维护他们和上帝的关系。
上帝是施恩典的上帝,从亘古到永远。上帝救赎以色列人,他是圣洁的,这是他对以色列所有要求的基础。
这个民族刚从数百年的束缚中得释放,开始享有自由的特权与责任,为了帮助她,神赐下他的律法。这个单一的律法包括三个层面(或部份):道德律法、民事律法,和礼仪律法。
道德律法
神在道德方面的要求有两方面的背景:“我是耶和华你的神”,以及“我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出22:2)。因此,决定对错善恶的道德衡量标准,就落在上帝坚定无瑕疵的圣洁特性上。他的本质、属性、特性与特质,为一切的伦理抉择提供了准绳。但是以同样的理由言之,还有一个恩典的环境——上帝救他们出埃及无条件的爱。以色列不需要为了从埃及得释放而遵行律法。
恩典是律法的前景,仔细考虑下列事件的先后顺序:出埃及;往西方的旅程;漂流期间神对以色列所施的恩惠;以及拜金牛犊之人犯拜偶像和奸淫罪时,神对他们的赦免。
道德律法主要出现在十诫中(出20:2-17;申5:6-21),也是耶稣问到这个年轻人的。
在第一个责任范围中,人被告知要爱神,对他的位格和工作要表达出合宜的内在与外在的崇敬态度;第二个范围宣告神对人类的时间有主权;第三个则说明生命、婚姻、财产、真理和内在欲望的神圣性。
礼仪律法
与神相交的条件惟在于对他自己和他的应许有信心;若因罪而遭破坏,就要藉神的赦免来矫正,其根基就是神所定的补赎。其原则是“活物的生命是在血中,我把这血赐给你们,可以在坛上为你们的生命赎罪”(利17:11)。对付罪的方法,于此就由神自己在献祭制度中提供了。
赦免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廉价的,正如在人与人之间,若不要饶怒的实际性成为陈腔滥调的话,是需要有人付上代价的。相同的,神的赦免也有同样的需要。而所要付的代价则包装在代赎神学之中。
人因着向神犯罪,就欠神一条生命,如同因违约而被神没收其生命一般;但是神暂时提供动物的生命作为替代物,直等到后来这位神人舍了他的命,作为唯一合宜与最终的替代物。
虽然如此,人的罪在客观上并没有得到解决。公牛或山羊的血,从来不能带走或除去罪,旧约也没有说它能(来十4)。这些是替代的动物,不是人;它们只能当作是尚未来临之真献祭的表征。因此,在当时是以神宣告的话语为根基,对于旧约的罪有所“宽容”(罗三25),直等到后来他要提供他自己最终的替代品,一个真正的人,未曾犯过罪的一位。
民事律法
就神学而论,这个层面的神的律法,不过是道德律法在群体生活中特选部份的应用而已。审判官与统治者是否有真正的公平与圣洁,是由十诫的要求来衡量的。因此,民事律法是在各样案件或处境中说明其惯例的,所面对的是摩西时代中领导的问题。
上帝在西奈山上给摩西的律法并不是新的,事实上,自有了人类,就有了律法。
《创世记》有多处记载百姓违背上帝的律法。挪亚的儿子含因为没有维护父亲的尊严而受到上帝的咒诅(创9:18-28),该隐被定为杀人者(创4:10-12),所多玛人被称为淫乱之人(创19:24-25),拉结被视为小偷(创31:19-32),亚伯拉罕是撒谎者(创20),罗得的妻子被看作是贪婪的人(创19:26)。上帝一直以律法为基础定百姓的罪。诫命即便还没有写下来,却早已显明在人心中,(罗2:13 -15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上帝的道德律一直可以追溯到伊甸园。伊甸园中上帝吩咐亚当、夏娃不可吃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他们违背上帝的命令几乎等于触犯了所有的十条诫命:摘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是偷窃行为、出于贪婪、相信撒旦有关上帝本性的谎言;吃了果子就相当于另立了一个上帝;他们的罪导致全人类陷入死亡,这等同于杀人。十诫是在那个时代,对上帝心意的一个总结,总结整理了上帝的律法,并且明确公开地颁布给人。
到新约时代,上帝对人依然有道德上的要求。
2、新约——藉着十字架上耶稣牺牲所立的
《耶利米书》31:31-33“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与以色列家和犹大家另立新约,不象我拉着他们祖宗的手,领他们出埃及地的时候,与他们所立的约。我虽作他们的丈夫,他们却背了我的约。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和华说:“那些日子以后,我与以色列家所立的约乃是这样: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我要作他们的神,他们要作我的子民。”
耶稣来也不是废掉律法,而是成全律法。太“5:17-18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律法总结为爱神和爱人。遵守主道的就是爱神,爱人。
3、对这个年轻人的邀请,来跟从耶稣。
耶稣并没有问十戒中的前四戒,就是我们说的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耶稣就是上帝本身,他就站在年轻人面前。他不问了,他直接对年轻人发出邀请,你要享受与上帝同在的生命吗?你求的不错。实现你所求的永生是通过跟从我。
你我是怎么回应上帝生命的邀请呢?
四、人的回应
在伊甸园中,亚当、夏娃并没有生命的忧虑,没有死亡的威胁。当他们不听从上帝,听从魔鬼采取行动,背离上帝后,生命就处于与上帝隔绝。这就是人类面临的第一次的死亡,人的灵与生命气息的来源上帝隔绝,就是死亡。“耶和华说:“人既属乎血气,我的灵就不永远住在他里面,然而他的日子还可到一百二十年。”创6:3”。之后,才是人肉体上的痛苦。为生命劳碌,为生活奔波。如果,我们人类第一遇到的问题是,与上帝隔绝的问题,那我们首要解决的是不是也应该是这个问题呢?但是,这个世界遮蔽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只关注物质和肉体,利用各种方式,让我们忘记灵魂的需要。
当我们这样说的时候,有人会说,连饭都吃不饱,谈什么灵魂。但是,如果仔细想想我们的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说这样话的,即使吃饱了饭也不会自发的关心灵魂。一方面,当我们富足远超过生活基本需要时,常说的奢侈品消费,我们不关注自己灵魂的需要。另一方面,当我们贫穷到不能维持生活的基本需要时,我们也很容易不关注自己灵魂的需要。但是,更大多数的人是搞不成,低不就,这些就关注灵魂吗?不,得过且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是人常有的心态。各种方式,繁荣富足和饥饿贫困都是转移我们的方法。在这个只看到物质需要的世界,我们忘记有时候需要闭起眼睛,体会生命深处的需要。
这个年轻人不愿冒这个险,用看得的见的财富去换一个未知的前途。因为他不知道耶稣是谁?耶稣是上帝。雅1:17“各样美善的恩赐,和各样全备的赏赐,都是从上头来的,从众光之父那里降下来的;在他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今天邀请你跟随的是创造主,是救赎主。你要不要跟随呢?一无所有并不能使人跟随主,家财万贯也不能使人跟从主。唯有真的认识主,保罗以认识基督为至宝,其他都是粪土,腓3:7-8“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因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我为他已经丢弃万事,看作粪土,为要得着基督;”。
现实是人生无论是否接受主,都是喜忧参半的。忧愁相同,价值不同。
五、我们为什么而忧愁
1、圣灵里的忧愁:
使徒保罗的忧愁:为他的犹太同胞忧愁“我在基督里说真话,并不谎言,有我良心被圣灵感动,给我作见证:我是大有忧愁,心里时常伤痛;为我弟兄,我骨肉之亲,就是自己被咒诅,与基督分离,我也愿意!”(罗9:1-3)
为教会中存在的问题忧愁,林后12:21“又因许多人从前犯罪,行污秽、奸淫、邪荡的事不肯悔改,我就忧愁。”
他也盼望哥林多教会从忧愁中生出懊悔的心“我先前写信叫你们忧愁,我后来虽然懊悔,如今却不懊悔;因我知道,那信叫你们忧愁不过是暂时的。如今我欢喜,不是因你们忧愁,是因你们从忧愁中生出懊悔来。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凡事就不至于因我们受亏损了,因为依着神的意思忧愁,就生出没有后悔的懊悔来,以致得救;但世俗的忧愁是叫人死。你看,你们依着神的意思忧愁,从此就生出何等的殷勤、自诉、自恨、恐惧、想念、热心、责罚(或译:自责),在这一切事上,你们都表明自己是洁净的。”(林后7:8-11)
为福音受逼迫的忧愁,使徒彼得“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前1:6-7)
“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4:17-18)
莫妮卡——奥古斯丁母亲的忧愁:
奥古斯丁曾说过:“上帝呀!假使我配称你的子民,那是由于你赐给我一个母亲。”他曾经使母亲悲痛万分,每天到教堂听道,早晚跪着为儿子祷告,不断地流泪,一心只求爱子归向正途。但奥古斯丁不但不知体会母亲的心,反而抱着嘲笑的态度,因为他认为自己实在没有办法过清心寡慾的生活,甚至于他决定逃到罗马来摆脱母亲。奥古斯丁的母亲不断流泪为儿子祷告,却不见果效。教会的牧者安慰她说:“母亲不断流泪祈祷的孩子,绝不失丧。”从此,这位母亲,更加迫切祷告。
五十六岁的莫妮卡在临终前对奥古斯丁说:“我儿,我此生已毫无留恋之处,我的愿望都已满足。过去之所以暂留此世,不过是希望你能成为基督徒。但上帝的恩典超越我所求,使你竟能轻视人世的娱乐,成为上帝的仆人。我还求什么呢?”
因此,当奥古斯丁失去母亲时在日记中写着:“啊!母亲,妳赐给我双重生命,在肉体方面,你生我在这可爱的世界;在灵魂方面,你将我生在荣光的天国里。”
母亲深深印刻并凋塑着奥古斯丁的人生,因为她用膝盖与眼泪为儿子祷告,千辛万苦寻回爱子,终于才把奥古斯丁从魔鬼的手中抢回来,成为上帝的仆人。
2、你我为什么忧愁:
耶稣知道我们常常会忧虑,太5 先求上帝的国,上帝的义,所需用的一切要给你。不要为明天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为义受苦,强过为罪受苦。“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彼前3:14-15)
六、结语:
喜忧参半的人生。或喜或忧总要紧紧跟随主,与主同行才能享受在地如在天的生活。
我们是不是也曾忧愁地离开主呢?今天,第一次来到教堂的朋友,不知道你是否满怀期待而来,或是带着忧愁而来,带着问题而来,希望我们今天来了,就再次立志跟随耶稣,既然跟随就跟主到底,就不要忧愁地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