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2日)
经文:撒上1:9-18 启应:撒上2:1-10
朱健 传道
今天是母亲节,在这样的节日里,我们要来分享一位圣经当中记载的母亲,她的名字叫做哈拿。
一.哈拿的境遇
身为母亲,自然要有自己的儿女。但是,儿女,不是每个人想要就可以得到的,哈拿就是这样。她婚姻很幸福,惟一遗憾的是她没有自己的儿女。
根据撒上一章的记载,哈拿的丈夫叫以利加拿,生活在以法莲山地。为什么以法莲能去神殿服侍?不是只有利未人才可以吗?但在代上6:22-28;34-35记载的利未人的家谱中清楚记载:以利加拿和他的儿子撒母耳是利未的后裔。按以色列的传统,侍奉上帝的利未人,常常以他们的居住地来称呼他们,因而,以利加拿虽然是利未人,但是因为住在以法莲,所以被称为以法莲人。
以利加拿有两个妻子,一个叫哈拿,没有生育儿女;另一个叫毗尼拿,生育了儿女。但是圣经没有明确的记载,这两个妻子,谁先被娶过来。圣经学者这样认为,先娶哈拿,但因为哈拿不生育,为了繁衍后嗣,以利加拿才娶了毗尼拿。正如当初亚伯拉罕和撒拉一样,撒拉不能生育,于是就将自己的婢女夏甲嫁给亚伯拉罕。这在宗族文化色彩浓厚的社会很正常,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结构中,儿女是非常重要的成员,是家庭劳动力的来源,特别是父母年老之后,都靠儿女来赡养。所以,在古代以色列,一个女人如果不能生育,这是极大的羞辱,甚至会被认为是不被上帝祝福,与上帝的救恩无份。按照当时的风俗,丈夫可以因为妻子不生育,可休妻再娶。
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以利加拿有两个妻子,这是确定的事情。尽管一夫多妻在当时的以色列中是常见的,但是一夫多妻制并不被上帝所喜悦——因为起初,上帝造人之时,就是一男一女——这是夫妻之道。一夫多妻的家庭大概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矛盾——妻子之间不免会产生摩擦和冲突。以利加拿的两个妻子之间也是如此,更何况哈拿没有生育,那么自然这也成为毗尼拿常常用来羞辱、使哈拿激动的话题,圣经称毗尼拿作哈拿的对头。
其实,毗尼拿作哈拿的对头,去羞辱她,不仅仅是因为哈拿不能生育,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的丈夫以利加拿喜爱哈拿,超过喜爱自己。毗尼拿并没有因为养育了儿女而得到丈夫的宠爱,相反,没有养育儿女的哈拿得到了丈夫的宠爱,所以毗尼拿心中不平,这也是她心中的妒忌,由此生出了她对哈拿言语上的羞辱。经文记载,每次献完祭,以利加拿为大家分祭肉的时候,给哈拿的总是两份,经文说:因为他爱哈拿。中文和合本圣经翻译这句是:给了哈拿双份的,从希伯来直译应该是:一份有着双倍体面的祭肉——不仅仅是数量是毗尼拿和她的儿女的双倍,而且肉质也是更好的。以利加拿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哈拿的喜爱。但是,毗尼拿每次看见哈拿得到这样的特殊的宠爱的时候,更是妒火中烧,于是加倍的用言语来侮辱讽刺哈拿,无外乎还是用哈拿不能生育的这件事情来取笑。面对这样的羞辱,经文记载,哈拿没有争辩,没有争吵。
“哈拿”这个名字的意思是恩惠的女子,面临自己不能生育,面临与她同事一夫的毗尼拿蛮横的态度,粗暴的言辞羞辱,哈拿显出了自己的恩惠和宽厚。自己的丈夫能和别的女人生育出孩子,而自己却不能,说明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哈拿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不管自己是多么的贤惠、厚道,但是面对同事一夫女人的羞辱,特别是自己不能生育这样的敏感的话题,哈拿极其伤心、难过。难过面对丈夫分给自己的最好的祭肉,她吃不下,只是哭泣。身为丈夫的以利加拿,也知道自己的爱妻如此伤心,他也没办法,只是安慰自己的妻子。他问哈拿,哈拿啊,你为何哭泣,为何不吃饭,为何心里愁闷呢?有我不比有十个儿子还好吗?意思是,恐怕即使你生了十个儿子,但是这十个儿子给你的爱,加起来还不如我一个人给你的多呢!
二.哈拿的祷告
品性不好的毗尼拿能够儿女成群,而贤惠的哈拿却没有子女,这看上起似乎不公平。设身处地的为哈拿想想,如果我们是哈拿,我们会如何来看待自己的经历和遭遇,我们会觉得公平吗?
1.没有抱怨的祷告
哈拿不生育,但是哈拿知道,生育不在于自己,而在于上帝。尽管自己宽厚待人,却是无子无女;毗尼拿妒忌怨恨、蛮不讲理,却是儿女成群。在人看来,这不公平,好人似乎应该有好报。但是哈拿不这样认为,因为在哈拿的祷告当中,她没有埋怨上帝:你为什么不给我一个孩子,我那么爱你;你为什么不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毗尼拿那么坏,却给她孩子不给我?哈拿没有向上帝提出这些疑问,因为哈拿知道: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上帝要恩待谁就恩待谁,上帝给每个人的祝福不一样,人应该为自己拥有的献上感恩,而不是为自己还没有的埋怨上帝。所以,哈拿没有埋怨上帝,而是在忍耐中等候上帝。因为毗尼拿这样的羞辱她,虽然圣经没有记载,但这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多年以来一直如此。
2.无条件的许愿
这一次,面对毗尼拿的羞辱,哈拿来到圣所外面祷告。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阿,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撒上1:10-11)
哈拿的祷告与以色列人许愿作拿细耳人非常相似——民数记六章关于拿细耳人的规定;士师记十三章记载的神的使者吩咐参孙作拿细耳人。正因为如此,在以色列的传统之中,就将撒母耳视为拿细耳人。拿细耳人的意思就是“献身归上帝的人”,指为还耶和华的愿,而献身服侍神的人。
拿细耳人的规定——清酒浓酒不喝,不用剃头刀剃头,不挨近死尸;但是作拿细耳人有时间性,可以是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但哈拿所许的愿,如果得到儿子,将儿子献给上帝,终生服侍上帝。这样状态对哈拿来说,只是名义上有一个儿子,其实这儿子根本就不在自己的身边,看不见他,也不能得到儿子的照顾,这与没有儿子是没有区别的。
有人说哈拿的祷告是在和上帝讨价还价,是有条件的——得到一个儿子可以终结毗尼拿对她的冷嘲热讽,可以抬起头来在自己的家庭之中享有地位尊荣。但是仔细思想,哈拿说的条件是多么苛刻——要放弃这个儿子,而且多年不生育而得来的宝贵的儿子,是多么的不易。哈拿不是祷告说,主啊,你多给我几个儿子,然后我献出其中的一个;也不是说,给我一个儿子,我让他服侍三年五年,而是终生服侍上帝。我们也常常听见有的肢体向上帝祷告许愿——主啊,你若帮助了我,我就为你作见证、传福音;上帝啊,如果你医治了我家人的疾病,我们一家就愿意信奉你——拿这些许愿来和哈拿的许愿比较一下,哈拿的许愿乃是要付出极其重大的代价。
三.哈拿的信仰
在哈拿的祷告中:
——包含着哈拿的谦卑,因为她把自己只是当作了耶和华面前的一个婢女,愿意为主做任何的事情;
——包含着哈拿对上帝全心全意的奉献与感恩。愿意将自己得到的儿子完全献给上帝;
——包含着哈拿对上帝的顺服。她没有埋怨上帝,抱怨上帝不公平不给自己一个儿子,她更没有命令上帝,上帝你必须给我一个儿子,而是说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恋不忘婢女,赐给我一个儿子;
——包含着哈拿的宽容。毗尼拿恶言恶语羞辱她,她没有求上帝为她伸冤;
——包含着哈拿的忍耐。一直以来,她都经历着这些,而她能做的就是祷告,她也知道,唯有祷告能够帮助自己。
这就是哈拿的信仰,对上帝的信靠。
四.哈拿与以利的对话
1.得安慰
哈拿在上帝面前祷告,心中默祷,只动嘴唇,不出声音。她不住的祈祷,不知道用了多长的时间,这时候,身为祭司的以利正好就在圣所的门框旁边自己的位置上,以利看见了哈拿。身为以色列属灵的最高领袖,以利根本就不清楚哈拿的信心与虔诚,不知道哈拿是在祷告,反而误解哈拿是一个喝醉了酒的妇人在这里发酒疯。可能以往以利见过不少这样的妇人,因为喝醉了酒而如此的行,可见,当时的以色列百姓之中,信仰在滑坡,正如士师记所说: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以利自己的两个儿子就藐视耶和华的律法,公然在会幕前强取百姓的祭物,甚至犯奸淫的罪。以色列民的信仰光景不过如此。以利纵容自己的两个儿子犯罪,但是却来批评这样一个虔诚的女子。他说“你要醉倒几时呢,你不应该喝酒。”
面对以利的责问,哈拿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说:你还是回家去管好你的两个儿子吧。有的时候,我们奇怪怎么有人会这样说话,而我们常常是这样的态度,当别人指出我们的问题时,首先不管对错,我们不愿意接受,而且告诉别人,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管好你自己,不要来管我。我们常在家里这样,在工作中这样,甚至在教会里还是这样。这叫做没有受教的耳朵,不愿意听进去别人的意见,这是缺乏一个基督徒应该有的温柔、谦卑。而哈拿充满了温柔和谦卑,面对祭司以利,哈拿没有去回答,而是说:“主啊,不是这样。我是心里愁苦的妇人,清酒浓酒都没有喝,但在耶和华面前倾心吐意。不要将婢女看作不正经的女子。我因被人激动,愁苦太多,所以祈求到如今。”(撒上1:15-16)
以利听见哈拿的回答,知道哈拿在祷告,只是不知道哈拿的愁苦是什么,也不知道哈拿到底向上帝祷告祈求什么。以利也没有去询问哈拿:你因为什么愁苦、因为什么祈祷,没有去安慰她,但作为一个祭司,作为一个上帝话语的传递者,他告诉哈拿:“你可以平平安安的回去,愿以色列的神允准你所祈求的”。作为祭司,以利的话是安慰性,没有给哈拿任何的承诺,以利知道只有上帝能应允一个人的所求,即使是代表着以色列人在上帝面前服侍的祭司,他也不能代表上帝给人任何的应许,只有上帝才可以,所以愿神来成就。
哈拿也回答:“愿婢女在你眼前面蒙恩”,这句回答也是包含着这样的一个信息,希望自己能够蒙恩。
在两人的对话之中,没有任何肯定的答复,以利没有说,耶和华必垂听你的祷告,你明年必生一个儿子;哈拿也没有说,我必蒙恩,我必会生一个儿子。但是在这种没有肯定答复的对话之中,哈拿改变了,她的面上不再带着愁容。既然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哈拿为何会改变?因为,此刻上帝的平安进入了哈拿的心中,因为哈拿在这里,藉着祷告,将自己的难处告诉了上帝,她就将这重担放下,交给了上帝,不再是自己扛着。
2.学会安慰,学会交托
在以利和哈拿的对话之中,我们要来学习两点:
——有的时候,我们周围也有很多的人,面临难处,我们也会为弟兄姊妹祷告。但有的弟兄姊妹忘记了自己的身份,直接告诉别人:祷告吧,上帝必定会帮助你,上帝一定会医治你的疾病……我们不是上帝,我们不能给人任何的承诺和应许。我们要向以利学习,只能说:愿上帝应允你的祷告、成就你的祷告。
——有的时候,我们也像哈拿一样,面临困难,来到上帝面前祷告,但是我们脸带忧愁的来,面带阴云的回去,没有把自己的愁苦放下。为什么?因为尽管我们来到上帝面前祈祷了,但是我们却没有学会交托,我们还是沉浸在自己的难题之中,不能自拔,不知道该如何办,还是将自己的重担扛在自己的身上,不愿意卸下来交给上帝。我们常常嘴上说:主啊,这事情,我交给你了,我办不了,我把这重担交给你,可是嘴上说了,心里却不愿意放下。心里还总是因为这些事情烦躁不安,因为我们太希望事情能够很快的按照我们所想的、所希望得到解决,不愿意等待、不愿意忍耐,所以不能像哈拿一样放下重担,喜乐地离开。
五.实现在上帝面前的许愿
这一段经文9到18节,看见两个主人公,哈拿和以利在对话,其实还有第三位主人公——就是人眼看不见,但却掌管着万有那位上帝。哈拿祷告的时候,上帝听见了,以利说话的时候,上帝也听见了。我们相信,这不是哈拿第一次这样的祷告,也不是以利第一次这样的回答别人,但是这一次,上帝动工了,因为时候到了。
哈拿平安地随自己的丈夫回去了,日期满足,生了一个儿子,给他取名叫做撒母耳,这名字的意思就是“上帝听见了”。等到又过节的时候,以利加拿要带着全家去示罗献祭,哈拿却没有上去,对丈夫说:“等孩子断了奶,我便带他上去朝见耶和华,使他永远住在那里。”
于是等到撒母耳断奶之后,大概是三岁左右,他们将撒母耳带到示罗,到了耶和华的殿,哈拿对以利说,“主啊,我敢在你面前起誓,从前在你这里站着祈求耶和华的那妇人,就是我。我祈求为要得这孩子。耶和华已将我所求的赐给我了。所以,我将这孩子归与耶和华,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1:19-28)实现了她在上帝面前的许愿。
哈拿身为母亲,却在自己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分离,难道哈拿不想念自己的孩子吗?但是哈拿知道,自己所得的是从上帝而来,是上帝的祝福,因此要遵守与上帝的约定。
哈拿其实可以找借口让撒母耳在自己的身边,因为按照犹太人的律法,一个女人许了愿不一定能够成就的——民30:10-12记载女人许愿的规定:她若在丈夫家里许了愿或起了誓,约束自己,丈夫听见,却向她默默不言,也没有不应承,她所许的愿并约束自己的话就都要为定。丈夫听见的日子,若把这两样全废了,妇人口中所许的愿或是约束自己的话就都不得为定,因她丈夫已经把这两样废了。耶和华也必赦免她——但是哈拿和以利加拿没有因为爱自己的儿子就废除自己的许愿。
哈拿在这之中有以利的教导,难道她不知道以利两个儿子的堕落与腐朽吗?肯定知道,她可以找理由的:交给以利,他的两个儿子那么坏,我将儿子交给他岂不是教坏了吗?即使哈拿知道当时祭司的信仰,但她还是将儿子交给了以利,因为她知道:真正要引导撒母耳的不是以利,更不是他的两个儿子,而是上帝。我们相信,哈拿将儿子交给以利并不是不管了,而一定是继续的祈祷,恳求上帝的保守、引领。
以后哈拿只是每年来献祭的时候来看看自己的孩子,还为他做一件小外袍。以利为以利加拿和哈拿祝福,说:“愿耶和华由这妇人再赐你后裔,代替你从耶和华求来的孩子”。当一个人懂得把自己的全部献给神的时候,他就从神那里得到更多,因为神从来不会亏待人。当哈拿将自己这宝贵的儿子撒母耳献给上帝之后,耶和华眷顾哈拿,赏赐给她三个儿子、两个女儿。
六.劝勉
这就是祷告的哈拿,这位母亲是在祷告中成为母亲的,在她身上我们可以学会:
——不论我们内心多么愁苦、环境多么忍受不了,学会来到上帝面前祷告,倾心吐意地将忧伤痛苦告诉上帝、将我们的重担交给上帝。
——哈拿的祷告帮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所拥有的、所领受的,都是神赐给我们的,都是神托付给我们的。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所有的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完全归我、完全由我支配。哈拿有很多的理由可以留下自己的儿子,但是她没有,如她自己所许的愿,她将自己的儿子献给上帝。我们所拥有的是上帝赐给我们的。
——在自己的祷告当中向神许愿,应该谨慎,自己是否有这样的信心、是否能做到。因为向上帝许愿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要为了当时能解决问题,而后却不愿向上帝还愿,不要忘记,你许愿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上帝。
——不要小看自己的经历,即使是苦难痛苦的经历,也有可能被上帝所使用,哈拿不能生育,但当时的以色列社会需要一个属灵领袖的带领、需要将神和百姓联结在一起、需要开创一个全新属灵的局面。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哈拿祷告得来的儿子——撒母耳。哈拿从来没有想过要一个做多大事情的儿子,但上帝就藉着她的苦痛经历得到一个在以色列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所以,我们不要请看自己的苦难,这可能是上帝祝福的过程,要造就我们、使用我们,甚至是借着我们使别人得祝福的经历。
愿我们在这位祷告的母亲身上学会来到上帝面前祷告,在祷告之中成长,在祷告之中变得更完全,在祷告之中和上帝亲近、更加亲近。
(根据录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