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的行动


(2010年5月2日)

证道经文:约十三1-17  启应:诗119:1-16

杜凤英 牧师

 

《约翰福音》独家记载了耶稣为门徒洗脚。

约十三1-3简短却清楚地介绍事情的背景及发生的时间,“逾越节以前,耶稣知道自己离世归父的时候到了。祂既然爱世间属祂的人,就爱他们到底”。点出了时间,也预示耶稣受死的信息,充满着离别的气氛。接着2节立即指出,到了“吃晚饭的时候”,犹大已准备卖主。3节:“耶稣知道父已将万有交在祂手里,且知道自己是从神出来的又要归到那里去。”这简单的一节让我们瞥见耶稣面对十架前一刻的心境。作者交代背景,为耶稣的受死写下伏笔后,便开始描述耶稣为门徒洗脚这件事了,接着由8节起带出整个事件的意义来。

毋庸置疑,耶稣为门徒洗脚其中一个意义是彼此相爱,但其实记载所表达的至少有以下几个意思:

一、谦卑

十三4-5 “就离席站起来,脱了衣服,拿一条手巾束腰,随后把水倒在盆里,就洗门徒的脚,并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干。”

耶稣为门徒洗脚这一件不寻常的事。彼得那个时代的犹太教与周边其他一些西亚的文化一样,其中宗教和卫生理由都有。当时在巴勒斯坦的人是穿“凉鞋”走路的,来到别人家中时,就算是身体干净,脚部也不免有点肮脏。所以,“洗脚”在当时是一个俗例;可是,根据犹太人Midrash Mekhltad对出埃及记二十一章二节(你若买希伯来人作奴仆,他必服事你六年,第七年他可以自由,白白地出去)的诠释,作为一个卑贱的奴仆都不必为主人洗脚。在一般的情况之下,不论是按犹太人或是当时的希腊罗马人的习惯,为他人洗脚者的身份都是比较低下或是卑贱的。破例的非常少或是根本就没有。所以我们就可以明白当时彼得的反应。“彼得对他说:“主啊,你洗我的脚吗?”耶稣回答说:“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后来必明白。”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约十三6-8)彼得不敢接受耶稣为他洗脚,很明显是出于他对师父耶稣的敬意。这个动机原是善良和美好的。可是,耶稣为门徒洗脚这件事其实是与身份、地位、辈分以及一般社会上的礼俗无关。

耶稣原是上帝的儿子,或是在人看来,至少也是为人师表。后者在古老的犹太(东方)社会是很有身份和地位的。可是祂竟然主动愿意为自己的门徒洗脚,这肯定是非常谦卑的行动。这也是门徒首先坚决拒绝耶稣的理由。耶稣事后也清楚提醒门徒,那是非常不寻常的谦卑“榜样”:“你们称呼我夫子,称呼我主,你们说的不错,我本来是。我是你们的主,你们的夫子,尚且洗你们的脚……”(约十三13-14)。

耶稣所知道的,有助于决定祂要要做的事(约十三4-5)。洗脚—谦卑。

耶稣知道门徒心中有争竞的灵。其实在几分钟后,他们便争论起谁为大(路二十二:24-30)。耶稣借着祂的行动,斥责他们的自私和傲慢,这次关于谦卑的教导,将使他们毕生难忘。你愈思想当时的情景,愈会体会这件事的深度。这件事正好解释了保罗在多年后所写的腓立比二章1至16节。彼得也一定是记起这件事,才会在第一卷书信中极力鼓励他的读者“以谦卑束腰”(彼前五5)。

我们经常会将“心灵贫乏”(虚心:太五3)与“了无生气”混淆,又会将真正的谦卑与羞怯和自卑混淆。父神已将万有交在圣子手里,然而耶稣却拿起毛巾和水盆!祂的谦卑不是出于贫穷,而是出于富足。祂富足,然而却成了贫穷(林后八9)。有句马来谚语说:“稻穗愈是饱满,就愈弯得低”。

常有人说,谦卑并不是将自己想得很卑贱,而是根本不去想自己。真正的谦卑是从我们与父神的关系而生的,我们若渴望明白并遵行父神的旨意,好使我们能荣耀祂的名,那么我们便会效法耶稣的榜样,经历到服侍别人的喜乐。

今天,我们极需要上谦卑的一课。周围充满争竞和批判的世俗精神,信徒也如此,要看谁为大,我们在知识上长进了,在恩典上却不尽然(彼后三18)。慕安德烈曾经写道:“谦卑是让恩典扎根的唯一土壤;任何缺点和失败都可以归咎于缺乏谦卑。”

二、“洁净”

彼得说:“你永不可洗我的脚!”耶稣说:“我若不洗你,你就与我无份了。”(约十三8)“无份”的“份”在此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语。耶稣既然无金银财宝或任何产业,这里所说的“分”就肯定不是指物质之类的东西了。跟从耶稣的门徒若是指望在任何事物上与耶稣有“份”的话,这肯定就是在团契与生命的交流上与耶稣有“份”。这也正是耶稣来时间的目的:“我来了,是要叫羊(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可是,耶稣为门徒洗脚的“洗”,又如何使被洗的门徒在团契与生命的交流上与耶稣有“份”呢?这就取决于“洗”在此所要表达的意义了。

耶稣说:“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十三10)这是犹太人所明白的;但这话的意义指向耶稣在门徒身上所成就的救赎。

彼得当时考虑到的,也许是身体那一类的洗澡。这样的“联想”也很符合当时的犹太人在逾越节期间一些洗澡的习俗。因为按当时犹太人过节的规矩,参与筵席或是晚餐者在赴筵之前,一般上都已经在家中先把自己冲洗干净,到了举行筵席的地方,就只需要把脚上在路途上沾染的尘埃洗掉即可,而不必全身再洗一次。这也很可能耶稣在十三章十节所说的意思:“凡洗过澡的人,只要把脚一洗,全身就干净了”。假使彼得当时所联想的是那样的外在的冲洗,则耶稣的回应就再恰当不过了。所以“洗脚”的“洗”,具有最深的救赎象征的意义。也就是,除非门徒愿意接受这个“洗”所象征的救赎,不然就不会与耶稣的团契与生命有“份”了。

当一个罪人信靠救主,他就被“浸洗全身”,罪得赦免(林前六9-11;多三3-7,启一5)。“我不再纪念他们的罪愆和他们的过犯。”(来十17)然而,信徒在世上生活,很容易又被玷污。他毋须再次被浸洗全身,只须洁净被玷污的部分便可。神应许,我们若向祂承认自己的罪,祂必会洗净我们(约壹一9)。

神用救恩将我们“浸洗全身”,又使我们与基督联合。这是一段确定了、不能改变的关系。10节动词“洗澡”的时态是完成式,意思是已经确定了,再也不会改变。)然而,我们与基督的相通,取决于我们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雅一27)。假如我们容许自己的生命尚有未承认的罪,便会妨碍我们与神同行;那时,我们就须要洗脚了。

神借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以祂的血(约壹5-10)和祂进入我们生命的道(约十五3;弗五25-26;诗一一九9),洁净我们。“神话语的水”可以保持我们的心思意念清洁,好让我们免受世界的污染。但假如我们真的犯罪,那位在荣耀里爱我们的中保,也会听我们认罪的祷告,赦免我们(约壹二1-2)。

约翰小心地指出,彼得和犹大与耶稣的关系不同。耶稣也洗了犹大的脚,可对他毫无用处,因为他没有浸洗全身。有些人说,犹大原本是得救的人,但他犯罪以致失去救恩;可耶稣不是这样说。主清楚明白,犹大的罪从来没有被洁净,他是个不信者(约六64-71)。

深化你与神相交的关系,实在是一件美妙的事。重要的是,我们要对神和对自己诚实,保持我们双脚洁净。

三、有福

“你们既知道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约十三17节。谦卑、圣洁之后有福。亚里士多德将福乐定义为“幸福加上美德……一种既令人愉快又安稳的生活”。对一个哲学家而言,也许便是这样,但对基督徒而言却不是!福乐是按照神旨意生活的副产品。我们若谦卑地服侍人,行走在神圣洁的道路上,遵行祂的吩咐,那么我们就有福了。

在过去的三年里,主耶稣不只一次教导过他们关于谦卑和服侍的道理,但这次祂示范给他们看。门徒也许记得祂所说过关于小孩子的教导(太十八1-6),或者记得当雅各和约翰要求宝座时,耶稣斥责他们。这时,一切都渐渐清楚了。

雅各书一章22至27节清楚表明,祝福来自行道,而不是听道。卫斯特将雅各书一章25节后半句翻译成:“这人就会因他所行的事在属灵上兴旺。”我们研读约翰福音这个事件,即使在情感上受到激动,或理智上得到启发,仍必须遵行耶稣对我们的吩咐,才可以得到属灵上的祝福。谦卑来到主前,做众人的仆人,学像耶稣脱离世俗的诱惑,进入神荣耀的圣洁之中。


主日礼拜
  • 晨更礼拜 07:30-08:30
  • 二堂礼拜 09:00-10:00
  • 三堂礼拜 10:30-11:30
  • 晚堂礼拜 19:00-20:00
其他聚会
  • 查经班 每周日 13:30-14:30
  • 祷告会 每周三 08:30-09:30
  • 青年聚会 每周四 19:00-20:30